固有风险了然于心,执行规章保安全
欧盟委员会去年发布的影响评估报告显示,到2050年恢复欧盟生态系统的成本约为1540亿欧元,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约为1.86万亿欧元,在自然恢复方面每投资1欧元就会增加至少8欧元的收益。
鼓励农村四旁植树和场院绿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2.01%。城乡绿化美化协调推进,生态美百姓富协同发展。
实现以经济林为主的森林食物产量2.26亿吨,其中,油茶、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950.1万吨。新增18处国际重要湿地和29处国家重要湿地。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5.31亿人次。开展湿地保护法执法检查。在我国第46个植树节到来之际,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12日发布《202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全年完成造林399.8万公顷、种草改良437.9万公顷,国土绿化面积超800万公顷。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万平方公里,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505条。此外,还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90.5万公顷。初春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色彩和生机,它仿佛在告诉我们,生命总是在不断循环中前进,无论经历了多少寒冷和阴霾,总会有春天的到来。
而我,虽然无法像他们那样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我可以用我的眼睛,我的心,去感受春天的美,去体会那份由内而外的温暖和生机。它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用它那温暖而明媚的笑容,鼓励我们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去珍惜和感激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京津冀区域同属海河流域,互为上下游、左右岸。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大气污染一直是率先突破的最重要一环。
落实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提升环境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其中,北京市密云水库、怀柔雁栖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逐步融入市民生活。
10年来,京津冀三地先后签署实施《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框架协议》,健全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流域联保联治、信息共享、执法联动、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环评会商、信访举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10余项协同工作机制。三地持续深化合作,大力推进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优化调整。聚焦空间管控、总氮削减,共同制定实施《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20192025年)》,统一规划携手保上游好水、送下游清水。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不断拓展深化。
三地还联合成立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制定实施两批次共44项走深走实措施清单,三地生态环境、水务、园林绿化等九部门携手联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10个远郊区与毗邻市区县聚焦交界地区严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实现一地吹哨、三地响应。三地水环境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制修订《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坚持精准、科学、差异化管控,与周边城市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有效削减污染峰值、减缓污染积累。
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达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20日,记者从北京市深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1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从繁星无影、河水黑臭,到蓝天常在、清水绿岸,蓝天碧水从奢侈品变成常见品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三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
北京市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企业、气候友好型区域和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发布了全国首个面向车用氢能领域的碳减排方法学,2023年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评估中排名第一。积极推进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共同研究编制《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推动区域碳普惠项目互通互联。
2023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3年分别增加95天、87天、121天。京冀两地政府先后签署两轮次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门头沟区和张家口市、承德市共同组成保水共同体,形成了保护者和受益者的良性互动。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重污染天数分别较2013年减少50天、37天和69天,而且污染程度明显减轻。同步出台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为协同治理移动源提供坚实有力的法制保障。三地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年,三地又联合成立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制定实施两批次共44项走深走实措施清单,三地生态环境、水务、园林绿化九部门携手联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大环保系统治理。
聚焦空间管控、总氮削减,共同制定实施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2019-2025年),统一规划携手保上游好水、送下游清水。十年来,三地先后签署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框架协议,健全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流域联保联治、信息共享、执法联动、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环评会商、信访举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10余项协同工作机制。
三地持续深化合作,大力推进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优化调整。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实现连续三年稳定达标。
门头沟区持续深化与河北省涿鹿县等环京区域的联防联控和协同共治,探索构建大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初步建成气候投融资项目库。
2023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重污染天数分别较2013年减少50天、37天和69天,而且污染程度明显减轻。从APEC蓝冬奥蓝到北京蓝,实现蓝天常驻。为筑牢夯实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北京市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出台实施了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让重要生态空间得到严格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核算生态账,直观体现绿水青山的生态贡献;累计9个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其中5个全域生态涵养区均荣获双称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今天在北京市深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落实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三地连续七年开展京津冀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共同提升环境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高标准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机构并已正式启动。
全力支持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白洋淀流域跨省(市)界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京冀两地共同推进白洋淀上游大清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房山区与保定市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共同保障白洋淀入淀河流水质。京冀两地政府先后签署两轮次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门头沟区和张家口市、承德市共同组成保水共同体,形成了保护者和受益者的良性互动。
连续七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北京市率先实现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并逐步向山区居民拓展煤改电工程,93%的村庄和96%的农户实现清洁取暖;制修订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坚持精准、科学、差异化管控,与周边城市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有效削减污染峰值、减缓污染积累。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10个远郊区与毗邻市区县聚焦交界地区严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实现一地吹哨、三地响应。
2023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32、41、38.6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降幅分别达到64.2%、57.3%、64.3%。同步出台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为协同治理移动源提供坚实有力的法制保障。京津冀区域同属海河流域水系,互为上下游、左右岸。携手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燕郊、三河6座污水处理厂按北京市地方标准建设运行。
其中,北京市PM2.5日峰值浓度较2013年下降58%。北京市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企业、气候友好型区域和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发布了全国首个面向车用氢能领域的碳减排方法学,2023年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评估中北京市排名第一,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
三地积极推进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共同研究编制《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推动区域碳普惠项目互通互联。其中,北京市密云水库、怀柔雁栖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自然美景逐步融入市民生活。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步改善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新两翼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围绕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态、绿色文化六大核心要素,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深厚根基。